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:构建“茶调解”微治理体系 烹煮基层矛盾化解新“茶方” |
发布时间:2025-10-11 |
作为“茶圣”陆羽著经之地,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深挖本地深厚的禅茶文化底蕴,创造性转化“以茶待客、以茶会友、以茶睦邻”的传统智慧,探索出一条“茶韵润心、茶理解纷”的善治新路,创新推出“茶调解”模式,通过构建闭环机制、活化文化载体、量化治理动能,实现“小事不出茶寮,大事不出村落”的善治图景。
构建“茶调三阶”闭环机制 筑牢矛盾化解防线
前端预警 依托“首接负责制”,网格员、村干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矛盾苗头,第一时间引导当事人至村口“茶汤议事点”或村内“共享茶寮”。在茶艺师营造的平和氛围与村干部的初步劝解下,许多微小摩擦在品茗间便得以化解。网格员小张巡查时,村民盛某反映邻居陈某围占河边公用台阶。他邀请双方到村口“茶汤议事点”调解。陈某称因幼童安全临时围挡,经沟通,其同意改用活动栅栏并加装警示牌,最终双方和解。 中端调处 组建“茶艺师+志愿者+调解员”专业团队,针对升级矛盾开展“茶席会商”。茶艺师以空间美学营造理性对话氛围,志愿者搭桥铺路,调解员厘清法理权责。三方合力,在茶叙中探寻“合法、合情、合理”的解决方案。村民王某与周某因建房围墙处道路狭窄问题起争执,调解员将双方请到“茶调解室”,先泡径山茶聊两家父辈互助建房往事,缓和氛围后引导陈述诉求和顾虑。王某因危房改建需拓宽道路运建材,周某以土地属祖传为由不肯退让。经三轮茶叙协商和调解员的耐心劝导,周某最终同意退让土地0.6米,矛盾化解。
后端固本 将“茶汤议事”共识转化为《禅村公约》等村规民约,把柔性调解成果固化为刚性制度,从源头上减少同类矛盾复发。作为径山寺景区搬迁安置社区,禅茶新村曾因庭院杂物堆放、车辆乱停等问题纠纷频发。径山村党委组织60余位户主代表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志愿者,通过三轮“茶汤议事”协商,最终形成了涵盖公共卫生、公共空间管理等具体条款的《禅村公约》,为新村管理立下了具有广泛共识的“茶香规矩”。
创新“茶多分”积分赋能体系 激活基层自治动能
为将“茶调解”的“软引导”升级为“硬支撑”,径山镇创新推出“茶多分”善治积分体系,将禅茶文化核心的“和”理念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操作的治理工具。以“积分兑换+红黑榜公示”激发全民参与。 体系围绕村容村貌、邻里关系、矛盾调解等设置50项细则,明确“加分项”(如主动参与调解、维护环境)和“扣分项”(如引发矛盾、破坏秩序)。积分可在村内超市兑换生活用品、文创产品,或在“茶寮”免费品茗、参与文化活动。同时,村里定期张榜公示“红黑榜”积分排名,营造出“比学赶超”的浓厚善治氛围。
融合“三治一体”文化内核 打造区域善治样本
径山镇以茶为媒,推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在茶香中深度融合。以“自治为基”,让村民当家作主共商共治;以“法治为本”,确保纠纷调处合法合规;以“德治为先”,通过“茶礼”“茶德”浸润人心。
|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