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“信访尖兵”王琼:唯有耐得千事烦,方能收得一心清 |
| 发布时间:2025-10-28 |
一杯冰咖、几包饼干,24小时不断接入的消息与来电,一种说走就走的“临战”状态——自2020年调入信访系统以来,王琼就开始了她克难攻坚化解城市积案的奔波路。
王琼(左一)在接待群众。 几年来,她一直活跃在信访一线,带领上城区专项驻点工作组圆满完成各个重点时期的服务保障工作;平时,她更是群众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“解压阀”与“连心桥”,秉持“化解就是最好的稳控”精神,深入推进基层百余件积案就地化解,用心用情服务群众,为城市未来精准施策提供参考。
以案为引 助力城市精准施策
见到王琼的第一面,就能直观感受到,她作为信访一线骨干的忙碌。一手远程回复工作信息,一面约见属地职能部门,名副其实像个陀螺——连轴转。 攻坚各类历史积案,是王琼进入信访部门以来一贯的工作重心。她深知,只有不厌其烦地沟通协调,站在各方立场多听多想,才能将信访矛盾“连根拔起”,真正达成案结事了的目标。 征迁类信访案件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,占到了基层待化解积案数量的大头。这类积案往往会涉及一些政策执行的模糊地带,稍许处置不当,就可能酿成风险点,成为“矛盾上移”的开端。 “今年我刚办结的几起拆迁安置积案,就出现了因独生子女的身份问题,影响了实际补偿的情况。”王琼告诉记者,其间,如何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,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,就成了“成事”的关键。同时,王琼还发现,以积案线索为引,可以及时推动政策“补丁”出台,阻断未来同类信访案的发生,“比如针对征迁积案中的高频争端点,让相关征迁政策打好‘补丁’,去争取‘一案化一类’的办理成效,以做好信访的‘后半篇文章’助推城市精准施策。” 今年夏天,浙江省全面施行生育津贴直发个人的政策优化调整,也同样得益于王琼等基层信访干部这种“为长久计”的办案理念。“年初我们发现,有人通过信访渠道反映,发放到单位的政策‘福利’没能顺利给到个人,我们了解后就进行了向上反馈。最终,由区到市再到省,各个职能部门就流程优化进行了统一调整。” 不论案件新旧、难易,王琼始终敢于担当,且善作善成,正如那句挂在她办公室墙上的题字——“唯有耐得千事烦,方能收得一心清”。王琼也用百余件积案的就地化解,交出了基层信访干部的诚意答卷。
随时出发 靠前攻坚矛盾源头
除了在属地接访,王琼进入信访系统的第一年,因表现优异,还同时被分派到了上城区专项驻点工作组,自此开启了她两头跑更为忙碌的日常。 她常常耐心劝导群众,曾通宵达旦联动属地部门,兵分多路核查案件资料,推动一批疑难复杂信访案件在面对面、实打实的靠前接访中得到妥善处置;护航党的二十大,她带领工作专班,连续45天“超长待机”,畅通群众监督渠道,创新建立“12345”工作法,确保团队高效运作,信访诉求回应精准规范…… “特别是每年重大会议活动的关键节点,我们工作组的信访干部更要将责任挺在前,完善发现、报告、交办、反馈的闭环处置流程,牢固树立全市‘一盘棋’思想,推动信访举报快查快结,用高水平服务解开百姓心结,拉近党群距离,维护城市形象。”王琼说,案情如火,为此自己还在后备箱中时刻备着一个能上飞机的小行李箱,里面日常用品一应俱全,方便接令随时出发。 因为其间出色的服务保障成效,王琼被评为省级平安护航建党100周年成绩突出个人、省级“党的二十大信访安保工作”成绩突出个人。但她并不满足于过往的成绩,转头又开始了新的探索。 “这些年群众的维权意识在提高,善于运用线上渠道发声,新时代的信访干部也要顺应趋势,培养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,做工作不能浮于表面。”最近,王琼开始思考,如何联动有关部门,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整理出来,结合线下走访,提前预报风险点,分领域、分层次地从源头加强自查自改,预防和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。 办公桌上,文件不断涌来,很快叠成了小山,其中一些有着特别的落款。“这些是群众的感谢信。”她的目光越过纸堆,语调变得温柔,“其实每一位信访干部都在负重前行,但因为这份重量是群众的期待与信任,所以才能不辞辛苦。”
|
|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|
